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下午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经常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行决策、确定工作思路和做好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历史唯物主义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提供智慧和方法的一门学问,由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基于上述背景,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部分教师撰写的《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近期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韩庆祥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记者: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在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什么在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韩庆祥:总体来说,今天是一个需要哲学、需要思想、需要哲学思维的时代。我们要超越物化生存而追求精神、思想和文化,就特别需要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讲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一向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破解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哲学思维在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完成革命任务好比过河,过河需要船和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就是送我们过河的船和桥。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指导革命实践成功的重要哲学著作。邓小平同志同样重视领导干部思想水平的提高。他认为,不懂哲学,就不能从思想方法上得到真正提高。陈云同志从自己革命、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切身体会到哲学的重要性。他说,学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同志在总结自己一生工作经验时,多次强调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哲学对做好工作、对人生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他把哲学称为“明白学”、“智慧学”。他说:“学好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下,有了哲学指导,就有了思路,有了方法,有了办法”,“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哲学就越神奇,作用就越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力量,战胜各种艰难困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正像习总书记所讲的:“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
其次,党现阶段提出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1978年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习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乃至今天,都一直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对我们领导干部的重要性,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第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社会基本矛盾之间适应或不适应,一般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体现出来的。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相互适应时,就使社会既具有发展动力和充满创新活力,也能使社会保持平衡与和谐。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基本不适应时,就使社会既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也会失去平衡与和谐。衡量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状况,一般通过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来把握。总体来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然而,这两种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动力机制上,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劳动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不是很高,市场缺乏活力。在平衡机制上,社会和谐稳定也显得不够。这种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但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方面。这需要借助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来理解。一是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往往是通过人、尤其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呼声、诉求表现出来的。当今,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对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出了新要求,但在现实社会中,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较低的实际尤其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没有完全反映劳动者这种要求,影响了劳动者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发育不全的市场机制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了劳动者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要言之,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二是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在经济基础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新要求,但传统行政体制使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市场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新要求,但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分配公平的实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人直接参与到物质财富创业中来,提高创业能力,但权力配置资源的传统行政体制和官本位思想观念,使人们大都愿意挤入公务员行列。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它使我国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对改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它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就契合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机理,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两个要害。
第四,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高峰,一刻离不开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政党要领导好大党、大国,站在时代前列,实现我们伟大的奋斗目标,也离不开哲学思维。因为哲学思维能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
记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韩庆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可追源到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对头,工作方法必然不对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我们时常处在矛盾包围当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学哲学能提高驾驭矛盾的艺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记者:领导干部的一种经常性工作,就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对所面临的社会存在作出科学判断。习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如何理解?
韩庆祥:对社会存在作科学判断,就要对我国现实社会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当今,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意味着今天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基于“三个没有变”,我们党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对社会存在作科学判断,就要对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状况有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当今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很发达;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发展,这种阻碍已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由此,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我国改革处在“攻坚期”、“深水区”,要攻坚克难,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来带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核心要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通过改革,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对社会存在作科学判断,还要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有准确把握。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不是很够。这要求我们既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进社会创新活力。
领导干部要作出科学决策,就必须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记者:领导干部经常进行决策,要作出科学决策,历史唯物主义能发挥什么作用?
韩庆祥:领导干部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就是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就必须自觉掌握辩证唯物论和实践认识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要运用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客观地认识社会存在的本质,对社会存在有一个科学判断。习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
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其实,不仅我们党现阶段的科学决策、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而且我们党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等,也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有利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有利于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有利于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韩庆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要求,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状况及其性质、特点。
1978年以来,我们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
今天,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就要全面深化改革。习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存在部分不适应的状况。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
要根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从总体上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习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社会基本矛盾还存在部分不适应的方面。因而,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就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既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也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还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方法,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又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有意义,才有动力。
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应当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记者:领导干部要做好工作,就必须确定好工作思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确定好工作思路:
韩庆祥:做好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做好工作,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而要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其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它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指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状况,并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需要把握其中蕴含并体现出来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状况。
我们曾经说过,一切发展着的事物,都具有动力和平衡两个根本要素。飞机要飞起来,首先要有动力,否则飞不上天;它在飞行中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会掉下去。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释放着社会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保持着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正如李忠杰教授所指出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一切社会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机制,一切制度、体制、政策和措施都是这两种机制的具体体现。而使这两种机制得以协调配合,调整机制是关键。其实,革命、改革就属于调整机制。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看待资本主义以及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是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深层就是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从社会运行机制角度看,本质上都是围绕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进行的。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其动力机制有余而平衡机制不足,所以要通过革命来解决。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主要体现在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变化上。马克思、毛泽东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相对注重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建立。1957年至1977年间,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发挥,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是从解决动力机制入手的,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看做硬道理。之后,由于我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我们党又强调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平衡机制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和目的上强调公平正义和“三个解放”,主要就是通过发挥调整机制的功能,以解决发展动力、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这在实质上涉及的就是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且可持续发展,就要看这三种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
由此,一个政党要确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领导干部要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就要紧紧围绕这三种根本机制来考虑。我们党可以运用这三种机制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我国的“总问题”或根本问题,是贯穿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的一条红线。我们实行“改革”是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从根本上主要是解决“发展”与“稳定”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方面问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有关,发展与动力机制有关,稳定与平衡机制有关。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首要应紧紧围绕这三种根本机制来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从事任何工作,首先要通过调整机制,既解决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也注重解决和谐稳定问题。
要战胜风险和困难并取得成功,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记者:今天,我们处在攻坚克难时期,在其征途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如何运用哲学理论思维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
韩庆祥:在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战胜风险和困难并获得成功避免失败,是当今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要做到这一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坚定理想信念和战略定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也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并对历史责任敢于担当。尤其要掌握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方法,或坚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符合人民主体需求相统一方法。这一方法既要求看到人的活动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应按历史发展规律办事,也要看到个人尤其是人民群众在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进行决策、确定目标和付诸实践时,既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人民群众主体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领导干部越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做出的决策、选择与确定的目标就会越科学,就越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和共同追求,人民群众就越能从中受益,进而就越能使工作获得成功。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既能使领导干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也能使领导干部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并自觉从中汲取积极力量,而这,正是迎接挑战、战胜风险和困难并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重要法宝。
当今各级领导干部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具有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思考和解决重大的历史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当今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具有什么新特点?应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当今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力量在发生转移,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世界力量逐渐转向亚太,我国正由“大”走向“强;由于实行赶超战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把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以压缩形式集中到同一时空中来,使矛盾和问题在今天显得十分严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就是结构转型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这将使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当前,出现了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以及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边界固化和利益固化;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正处在关键的历史临界点上,既进入了“发展需求”期、民众诉求增强期,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风险期;我们正处在决定命运的历史阶段,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关键决断阶段。今天,既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取得最大历史成就时期,也是难题最集中时期。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力量较量日趋激烈,和平与冲突交织,但冲突增加,抢占世界发展制高点的紧迫感在增强;变化迅速所导致的不确定因素会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严峻,集中突发的矛盾会增多;结构调整成为常态,传统与现代博弈,但阵痛增强,我们时刻面对严峻考验;社会复杂多元,成长与烦恼同在,但烦恼增多,从两难和烦恼中寻求成长成为不懈追求;民众参与和民怨增大并存,但民怨增大相对突出,公共安全成为突出问题;我们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坚克难,这既有成功也有危机,成功与危机共存,但危机增大,我们遇到很多决定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要求我们绝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概言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临的执政环境相当复杂,打的“铁”相当坚硬。在这种社会存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决定命运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这种伟大斗争中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只有为了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同时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才能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进而取得成功。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能提升领导干部的思维水平。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大踏步追赶时代发展步伐、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思想的力量
记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到“思想的力量”对治国理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治国理政需要运动好“思想的力量”。您能否从哲学角度给出解释?
韩庆祥:哲学作为一个时代理论上的自我理解,集中表现为“思想中的时代”。哲学家作为时代问题的诊疗者,集中表现在“把思想的触角深入到了时代精神的最深处”和“用思想的方式关注时代与现实”。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思想者是有智慧和魅力的。思想中持久的因素是道路。“道路”,既是途径,也是方向。道路的最高境界是通达。实际上行进在“道路”上的人都是思想的探索者。在追寻通达的道路上,当代中国人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注重力量转移问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其他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行政权力的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则发挥着主导作用。“权力高度集中”是其本质特征。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资本的力量或物质的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称之为“物质驱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必须尽快解决物质财富的积累问题。正因如此,不少地方主要通过“物”的路径来拉动经济增长,如消耗自然资源,开办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性企业,注重物质资本投资等。历史来看,这种路径功不可没,它既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升级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积累”和“物质基础”,又较快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这种路径使我们面临不小困局,即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由此,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以增长促发展”走向十七届五中全会所讲的“在转变中谋发展”。这里的转变,核心是转向“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实际上意味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物质资本向创新能力转移,或由物质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尽管这种力量转移刚刚开始,但这种转移是必然发生的。
在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中,有一种力量十分重要,应引起我们重视,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总开关、总按钮,是前提。从哲学上讲,人有两种基本力量,即实践力量和思想力量。思想的力量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理念)和思维方式。我们讲的自主创新,应包括思想观念(理念)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
其次要认识到思想是时代的声音。
当今,一些西方政要鼓吹这样的论调,认为我们中国只会出口电视机,不会出口价值观,说我们只看重物质而轻视精神和思想。在这种情境下,西方一些国家向中国积极输送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理念),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及其思想观念也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既反映出一些西方国家在思想领域掌握着话语权,也反映出我们还不够注重思想的力量。
其实,当今我国处在一个需要思想、需要精神、需要文化的时代,是需要运用思想、理论引领社会实践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家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离不开理论思维。同理,我们这样一个大的政党、大的国家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力量。今天,我们到了该提升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并唱响中国思想的时候了。第一,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思想”及其思想活动是总开关、总按钮、总指挥。尤其在今天,从事一切重要活动首先要有思想。有思想才有思路,思路一定意义上决定出路。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既有国家行政权力的反作用,也有思想的反作用。在今天我国,思想具有较大的反作用。1978年通过真理标准讨论所强调的解放思想、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之后强调的生产力标准对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再后来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冲破“姓社姓资”思维定势的阻扰,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巨大的反作用。第三,我们党是一个注重理论武装、思想指导、思想建党的党。一个注重理论武装、思想指导、思想建党的党,需要用理论、思想指导治国理政。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成功与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有关,而在实践上出现的某种失误,则与理论、思想的偏差有关。第四,今天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我们要迎接各种严峻的挑战、考验,战胜各种困难、风险,破解各种危险,必须具备理论思维,拥有思想准备。第五,今天,我们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原因。我们不少人的生存方式是物化生存,结果出现了精神懈怠。这些人多在物象世界层面看问题,很少从观念世界层面看问题。实际上,物象世界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观念世界有关。一定意义上,当我们从体制机制上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从观念世界入手解决问题反而会有效。因此,我们也要善于从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理念)、思维方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具体到领导干部身上,就需要注重运用理论思维来分析问题,用理论、思想指导工作,并将此看做一项基本功或看家本领。第六,当今中国社会需要从“情绪”走向“理性”,需要用思想引导我们的行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情绪化倾向较为严重,无论表达个人诉求,还是对待个人利益,一些人往往采取非理性或情绪化的方式。这会引起社会的某种不和谐、不稳定。我们必须引导人们善于运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强化思想的力量,用正确思想引领我们的行为走向理性。
第三,要认识思想就是力量,而且是强大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解放”上。僵化的思想观念束缚我们的手脚,影响我国前进发展的步伐。1978年,我们党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下子就使我们党觉醒了,并大大推动了我国实践发展的步伐。这可谓思想解放一小步,实践和发展迈开一大步。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上。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由于实行错误的思想路线,结果使我们党在实践上走了很大弯路。1978年以后,我们党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大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上。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一种根本方式,就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前进,国家就能顺利发展;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就会把国家和人民带向深渊。指导思想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领导干部用“正确思想”作出的科学决策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指出:国王应是哲学王。国王掌握最高权力,哲学是最高智慧。掌握最高权力的国王一旦掌握最高智慧的哲学,就会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当今,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决策并做好工作,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拥有哲学智慧,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讲,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哲学。他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三番五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领导干部。他本人也具有较好的哲学素养,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体现出哲学思维,如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上。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和行动(比如改革)部署以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否统一,决定着执行力和行动效果。领导干部具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就会形成合力、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就会积极去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就会形成阻力。正因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要凝聚改革共识。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用正确“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主观上会追溯我们的思想方式,思想方式不对头,工作方法必然不对头,工作效果就出不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世界观尤其是方法论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具有了思想武器,就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很需要从思想方法上提高一步。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上。简单的活动和工作不需要理论思维和思想,具有常识和经验基本就可以了。而破解艰难复杂的难题,要攻坚克难,就必须具备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只有具有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才能制定科学的工作思路,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使工作取得较好成就。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影响”时代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上。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时代发展、社会实践的助推器。一位思想家可能不会给你作出一块面包,但他的思想却会影响整个时代、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孔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武装”人民群众上。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样,思想若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也能变成物质力量。因为思想是有行动的逻辑和有逻辑的行动,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它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认识世界,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改造世界。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支撑”国家发展且满足国家需要上。国家的发展繁荣既需要物质财富的丰富,也需要精神和思想的支撑。思想既能为一个国家发展指明方向,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力量。当一种理论和思想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时,这一理论和思想的力量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思想治国”并树立中央权威上。中央的权威既体现在实践上推动社会进步和实践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也体现在理论上有一套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具有理论和思想武装的党,在执政中会既清醒又自觉、既有方向又有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治国理政的思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
思想的力量体现在建设“思想中国”并确立大国的国际地位上。物质是“体”和“形”,思想是“魂”和“神”。一个国家没有物质的富有就没有国际地位。同样,一个国家物质富有而精神懈怠、思想贫乏,也不会有国际地位,因为掌握不了话语权。一个国家不仅要靠物质力量征服世界,也要靠思想力量征服人心进而征服世界。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影响于世界的,不仅是其科技、军事和资本,也有其社会思潮及其价值观、思想观念。因此,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中国、法治中国、文化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也要建设思想中国。这一点尤为重要,应引起我们重视。
最后,要重塑思想的力量。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指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既然思想的力量如此强大,那么,如何重塑思想的力量呢?
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科技、军事的竞争,也是思想观念(理念)、思维方式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上的差距,也是思想观念(理念)、思维方式上差距。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较激烈就说明这一点。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意味着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国家也能够由于某种特定的环境而产生一流的哲学思想。如德国,当时经济不如英国和法国,但德国却产生了歌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一批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思想观念(理念)、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竞争力。
中央应善于从哲学高度进行治国理政,用正确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和武装人民,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哲学用哲学。最深邃、最精髓的思想汇聚在哲学中。我们党治国理政,引领社会实践,教育人民,除了运用法治、制度等方式外,也要运用哲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方式。正确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正确驾驭和处理复杂的矛盾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和人的发展状况。
意识形态部门要善于用思想支撑宣传,把传播思想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渗透力的宣传。真正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宣传是“无声”、“无形”但有“思想”的宣传,是不带明显、刻意宣传色彩的宣传,带有明显、刻意色彩但无思想的纯粹的宣传,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要注重传播正确思想,而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注重吸引眼球。现在有些媒体为了赚钱,特别注重用低俗、媚俗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不注重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理念),有形无神,有体无魂,没有正确的思想,缺乏思想含量。
高等院校既要注重传授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具有理论思维能力、思想判断能力和创造思想能力的人才。当今我国的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思想判断能力和创造思想的能力注重不够。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分子既要成为“猫头鹰”,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也要成为“雄鸡”,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念、思想,用理念、思想引领社会发展。知识分子在专注于学术研究或文本研究的同时,更要承担其公共职责或社会职责,努力透过物象世界把握思想或观念世界,用思想或观念世界引领物象世界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正能量的思想产品。
领导干部要善于透过物象世界、现象世界而进入深层的观念世界,善于在观念世界中把握物象世界,运用思想、理论思维分析问题并确定工作思路,用思想的力量引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仅如此,领导干部甚至每个人既要从体制机制、器物层面来分析解决问题,也要善于运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分析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具有生命力
记者: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您能否对此做进一步阐释?
韩庆祥:关于哲学的本质和功能,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声音,是时代的口号;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哲学要与实践发生接触。这些论述意味着,马克思要终结一切不与世界、时代、国家、人民、实践、现实问题接触的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就是与世界、时代、国家、人民、实践、现实问题发生互动。这样的哲学,才会有生命力。
当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哲学界力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从“文本”、“中国问题”、“对话”和“元哲学”四种路径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坚持面向“中国问题”的研究路线,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和时代课题的哲学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为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学理支撑,为我们面临的世界及从事的伟大事业提供合理有效解释;还积极回应人民关切。显然,这样的哲学体现了国家、时代、人民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日趋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当前我们还存在一些忽视甚至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这么重要,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存在着忽视哲学的倾向?
这首先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今天,我国基本上还处在注重物质财富积累阶段。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任务和问题。在这一阶段,重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其必然性。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物化生存,物化生存一定意义上会造成“精神懈怠。”这就容易忽视哲学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日趋推进,人们对精神、思想、文化的追求会日趋突出,这时,“哲学的春天”就会到来。在1978年,我们党在解决意识形态或思想领域问题的时候,哲学不就发挥巨大作用吗?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促进我们思想解放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转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趋突出,这更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其次,这与民众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有关。我们的民族对形而下的问题相对比较关注,而对形而上的问题的思考相对缺乏。当然,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视“道”和“理性”方面的思想资源,但相对更加注重“术”、“感性”、“实用”、“功利”、“利害”等。这样的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哲学的接受。其三,与我们的哲学教育方式和研究方式有关。我们的哲学教育重知识点而不大重视其蕴含的智慧和方法,我们的哲学研究不大关注大众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远离大众,结果使哲学多成为象牙塔中的空中楼阁和书斋中的学术、学问,难以在社会上被大众认知、认同和接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具有传世影响力,就在于他的哲学与时代、实践、现实、社会和人民接触,关切时代问题和人民呼声。
记者:在现实中,这种倾向有哪些主要表现?
韩庆祥:一是考大学选报志愿,许多考生不大愿意报哲学系;二是不少大学对哲学不够重视,撤掉了哲学系,许多学生也对哲学课程不感兴趣;三是在各地教育培训中,哲学课程不多;还有,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不知何谓哲学,对哲学敬而远之。
其实,任何人,只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你一生都是受用的。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看家本领。在中央党校,哲学课是最受一些领导干部欢迎的课程之一。可以说,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对其理论思维的要求也就越高,用理论思维指导工作的要求也就越高,哲学的重要性就越大。即使普通人,如果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一生也受用。因为从哲学角度看,每个人要实现其价值,就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发展软肋,打牢人生支点。”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使人们认识到,哲学发源于疑惑和问题,哲学是智慧学、明白学、方法学,哲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人们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要需要哲学思维;又要使人们认识到,哲学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活动把握规律的学问。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进而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还要认识到,今天我们正在进入需要思想、需要精神、需要文化、需要理论思维指导工作的时代。由此,要使人们充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哲学作为提高其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帮手。其次,建议全党加强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哲学教育和培训时,要用讲故事、讲案例的方式,把哲学智慧、哲学思维、哲学方法的作用和意义讲出来,让人们在认知中领略哲学的妙用。第三,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存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方法,来健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并根据这两种机制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来确定工作思路,让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践效果中感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重大意义。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如何理解“看家本领?”
韩庆祥:习总书记这一要求昭示我们,领导干部经常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行决策、确定工作思路和做好工作。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围绕这一论断,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历史唯物主义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根本)和规律并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提供智慧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即当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功。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说明哲学理论思维对领导干部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学习辩证唯物论,可帮助领导干部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二是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种观点要求我们树立求实思维,从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客观事物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中存在,要客观地把握这一事物,就要把握这一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和条件。把求实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要求把吃透上情与吃透下情结合起来。毛泽东指出: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决策,决策首先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领导干部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既要吃透“上情”,把握上级的一般号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方向性;又要吃透“下情”,从具体实际出发,克服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学习辩证唯物论,就要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提高到科学化水平。
学习唯物辩证法,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核心观点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要求树立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对立。辩证思维要求在工作中掌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抓重点带一般。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二是学会“两面性”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结合式发展。若把矛盾一方夸大到极致而排斥矛盾另一方,这是走极端。我们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而要看到矛盾双方并注重双方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
学习实践认识论,有利于领导干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价值。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这些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实践思维,既注重实践,又注重实干,也注重实效。这一思维要求掌握两种工作方法:一是由捉摸人走向琢磨事,注重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领事的人,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发展空间,给会来事的人以规则约束,给爱挑事的人以警示,给以无所事事的人以压力。二是注重掌握把理论变成实践的具体方法,从“利益”、“制度”、“政策”、“结合”和“问责”五个环节提高执行力。
学习唯物史观,有助于领导干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理论,一是社会结构理论,坚持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与合力论的有机统一;二是历史过程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树立社会结构思维与过程思维。社会结构思维,就是善于从社会结构状况出发来把握社会发展状况。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事物的结构状况影响事物的发展状况;过程思维,就是既不能完全用过去眼光来看待今天正在做的事,也不能把今天必须做的事留给未来,还不能把未来才能完成的任务拿到今天来做,即不能犯落后和超越于历史阶段的错误。把社会结构思维转化为工作方法,就要把结构思维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经济领域,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政治领域,要把调整权力结构当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文化领域,要处理好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领域,要处理好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学习内容与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这是在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大家较为关注的内容。整个学习,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首先是了解唯物史观的来龙去脉,它是怎么来的。主要讲清楚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其次是要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等。其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如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方法,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的方法等。
领导干部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和历史过程分析方法,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就非常管用,它是分析工具和分析框架。先说说社会结构分析方法。把握社会结构分析方法,首先要把握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一个社会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升概括出其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比例和顺序构成一个社会的结构。马克思从“社会基本要素”出发建构其社会结构分析方法,社会基本要素是社会结构分析的关键和起点。正确把握社会基本要素,可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最稳定的基本要素和最本质的关系。当然,社会结构并不等于社会各个基本要素的机械叠加,只有进一步考察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例和顺序,及它们怎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才能在总体上实现认识社会结构的目标。把握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还要把握社会结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比例和顺序。“关系”是质的范畴,“比例”是量的范畴,质和量决定顺序。事物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就是什么样的。同理,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就是什么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几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但归根结底,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蕴含的“结构思维”,对我们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问题,能提供方法论工具。如经济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等;政治领域中的权力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文化领域中的“一”和“多”的关系结构;社会领域中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结构。此外还可用来分析人格结构、就业结构、饮食结构、交通结构、知识结构等。其实,事物的本质在于结构,结构的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和比例。有了结构分析法,就可以用来分析一切事物。
再看历史过程分析方法。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方位,确立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再采取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定位、定标,定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是运用历史过程分析法,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法是实行改革开放和运用市场机制。历史过程分析方法也要求我们注重“力量转移。”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主导社会历史发展力量不断转移的发展史。按照历史过程分析法,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主导力量,主导力量的变迁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导力量及其力量变迁,并从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上进行调整,这样才可以掌握历史的主动权。比如由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意味着主导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的转移。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随着这种力量转移,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适应这种力量转移。
以历史唯物主义深化对改革的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部署是基于怎样的社会存在、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它使我国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对改革的认识和部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它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实际,根据现实社会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状况和国际地位,明确强调,要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根据当今我国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发展的实际,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它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和方法,既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又强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它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防止市场失灵;它根据当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今天我国改革处在“攻坚期”、“深水区”,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记者: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社会实践的科学方法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请您联系已经打开的改革蓝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谈一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韩庆祥:首先,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点,根据我国改革初期的客观实际,我们党得出以下重要论断: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首要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这些论断,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核心,是对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正确认识。
其次,当今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推向一个新高度,有许多途径,但首先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进行思考,在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基础上加以把握。我们实行“改革”从根本上主要是解决发展与稳定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总体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然而,这两种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方面。这需要借助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最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个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否合理,关键要看是否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首先,中国道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我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着“中国特色”。其次,中国道路也体现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需求和价值追求,体现注重民生、民富、民主的民本精神,是中国人民主动选择的道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促进中国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正确道路,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源于它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方法。因而,我们应坚定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并在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完善这一道路。
记者: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加强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并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我们认为,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在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文本文献的研究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纠正过去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误解;二是在比较研究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比较;三是更为重要的,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实践的指导中获得深化和发展;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中得以深化和发展;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等。也可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理性的理论根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生命力的宽广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不了。在当代中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地址:http://www.ccps.gov.cn/sxll/zjzx/201406/t20140610_50626.html